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魯迅先生說,生活,是迅速的,變化而不止。
過去三年,我們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可能你已經忘了:
2021年,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河南暴雨災害,雙減政策實施;
2022年,俄烏戰爭引發全球熱議,美聯儲開啟6次加息,亞馬遜凈虧損1839億;
2023年,疫情結束,甲流的突襲,橫空出世的ChatGPT、以及全球科技行業爆發的裁員危機。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寒意」仍在馬不停蹄地傳遞給每一個人。
奧修在《勇氣》里說過:
在完全的自由當中,一切的可能都是敞開的,沒有什麼是固定的,保持警覺,你沒有別條路可走。
未來三年,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預知。
但現實就是,變化之中往往有危機,危機之中往往有轉機。
時代的浪潮之中,只有少數人才能夠站穩腳跟。
如何成為這少數人?
首先你要讀懂這三大法則。
1
餓鼠法則:警惕
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做過一個特別的實驗。
他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關在不同的籠子里,分成兩撥觀察。
第一組幼鼠,每天吃得飽飽的,日子過得非常安逸。
第二組幼鼠,提供的食物量只有前一組的60%,大多數時候它們都處于饑餓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這種喂食方式,實驗結果令人大為震驚。
第一組幼鼠行動遲緩,毛色暗淡,活了不到3年就相繼離世;
第二組幼鼠卻精力充沛,毛色光亮,最終壽命超過5年。
這就是著名的「餓鼠效應」。
老鼠要維持生命,就要保持微微的饑餓感。
因為饑餓感會加深老鼠對生存的渴望,會不斷刺激它尋找下一頓食物。
人也是如此。
要想在復雜的社會中生存,就要警惕那些唾手可得的安逸。
保持一定的饑餓意識,才能從容應對波詭云譎的世界。
作家余秋雨,早年憑借《戲劇理論史稿》一舉成名,并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如果他在這個位置上做下去,下半生也能逍遙自在。
可余秋雨卻對眼下的生活感到越來越焦慮。
他意識到,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上上課、出席活動,非常輕松。
但閑暇之余,他已經很少提起筆來創作。
長期如此,自己的學術能力恐怕會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的境地。
于是,在1991年,他毅然舍棄了穩定的工作,孤身一人踏上西北高原,去追尋中國文化的遺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