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有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自古以來,孝順父母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天經地義之事。
為人父母,用盡半生心血將子女撫育成人,自然希望兒女能常懷感恩之心,為自己養老送終。
雖說人人都知道「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但在現實之中,仍有許多老人的晚年過得風雨飄搖。
許多老人明明家境殷實,卻仍得不到子女的報答盡孝,在困頓錯愕中孤苦無依。
年輕時都以為養兒能防老,到老時才明白,兒女是否孝順,不是看自己有沒有錢,而是要看這3點。
是否給子女以關愛撫養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曾說: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這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任何的愛都是相互的,即便是骨肉至親之間,亦是如此。
父母與子女之間,若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盡心盡責,自然會建立牢固而深厚的感情。
待到孩子成家立業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而若是父母沒能給予兒女關愛,也未曾盡到自己的責任,甚至有拋家棄子的行為。
那等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時,還想奢求子女盡孝養老,必然會招致對方的反感與排斥。
在2015年某期《中國夢想秀》節目上,曾經上演過一出頗為尷尬的「認親」名場面。
故事的女主角張懿,在20年前被自己的親生父母遺棄在醫院,從此杳無音訊。
而她的養父母對其視若己出,雖然家庭條件不好,卻仍然砸鍋賣鐵供她讀完了博士。
在節目上,張懿在主持人的各種道德綁架與強行煽情下,反復被要求與自己的親生父母相認。
而即便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張懿仍然對曾經拋棄自己的父母表示「我不愿意」。
老話說得好:「親生不如親養,養育之恩大過天。」
未曾給過子女應有的撫養與關心,反而要求子女報恩盡孝,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