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艱難旅途。在短暫的旅途中,我們要面對生活、工作、家庭中的各種問題。面對人生中的諸多問題,有的人邊走邊抱怨,有的人
有人一面走一面抱怨,而有人則在崎嶇不平的彎路上越挫越勇,鍛煉意志,磨煉內心,終于鳳凰涅盤,從彎路中心智成熟的走了出來,王陽明就是這樣一個人。
王陽明一生中歷經坎坷,經歷很多磨難。青年時,步入仕途,卻因上疏觸犯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并貶謫至邊遠山區——貴州龍場。
在龍場那片濃密的原始森林里,王陽明克服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終于領會了儒家失傳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后世至今的一門學說——心學。
王陽明在修養身心的過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緒、培養定力、認識自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只有主動去認識自我,磨練出一種「靜」氣,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思想情緒所處的狀態,掌握生命活動的規律,在面對外界刺激和干擾時,使自己處于一種主動的、有利的地位。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1.磨練心性,保持鎮靜
王陽明認為修心養性,重在靜坐修心。我們平時要面對各種紛亂雜陳的事物,保持鎮定是一項很重要的功課。當內心清靜了,才不會被千變萬化的外在環境所牽累干擾。
明正德十四年,蓄謀已久的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當他知道寧王叛亂之后,立即趕往吉安,在那里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僅用35天就平定了叛亂。
王陽明作為明朝的一個文臣,卻能領兵打仗,能用兵如神、克敵制勝,就是因為王陽明在面對激烈無比的軍事戰斗中,擁有鎮定自若的心境。
越是危險復雜的局面,心思意識越清明、冷靜,指揮若定。
平定寧王叛亂之后,王陽明對學生講學時,感嘆說:「我自用兵以來,致知格物之功越來越覺得精透了。」
致知格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感悟獲得智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