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小說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我們這群人很多人都是看著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長大的。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除了為我們編織了一個五光十色、天馬行空的武俠世界外,還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武俠,武俠,有武便有俠,俠比武更甚。金庸的小說,盡管筆下出現了不少的高手,他們在武學上都取得了極大的突破,練就了蓋世武功。
但是說到真正深入人心,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心存俠義之人。好男兒生于天地之間,俯仰無愧于天地,真正做到俠義為本,為國為民,才是真正讓人佩服的。
說起金庸筆下的大英雄大俠士,自然是首推郭靖了,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的一生,是忠心為國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數十年守衛襄陽,幾十年如一日,最后襄陽城破,與襄陽城共存亡。此種壯舉,真的是令人既佩服又唏噓。佩服他的忠義,唏噓他的結局。
除了郭靖外,喬峰也是讀者心目中的大豪杰大英雄。喬峰的人格魅力,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盡管他在《天龍八部》中的戲份不如段譽,但是他儼然已經是《天龍八部》中的第一人。
也正是因為喬峰的魅力無窮,所以翻拍《天龍八部》的影視劇,總喜歡將喬峰作為第一男主角,展現他的英雄氣魄,體現他的偉大人格。豪情萬丈,義薄云天,有情有義,卻又帶著悲情,這或許才是喬峰讓人念念不忘的根本原因。
在《天龍八部》中,喬峰盡管武功蓋世,盡管豪情萬丈,但卻是一個妥妥的悲劇人物。這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的身份問題了,因為他是契丹人,而契丹人和宋人水火不容。所以在中原長大的喬峰,陷入了兩難境地。
被逐出丐幫,遭中原武林人士唾罵,喬峰活得很累,身心俱疲。但盡管如此,他依舊堅強活著,哪怕是阿朱被他誤殺,他依舊頑強活著。可是為何到了大結局的時候,他已經洗刷了嫌疑,被中原人士所接受,但依舊自刎雁門關呢?
小時候對于喬峰的自盡,真的很傷感,堂堂一個大好男兒,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誰能接受呢?他其實不用死的,他其實可以好好活著的,余生盡可以瀟灑自在,可是平息了宋遼之戰,大功一件的喬峰,為何還是想不開自盡了呢?
耶律洪基臨走前對他的一番諷刺,其實并是令他自盡的主因,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喬峰受過多少冷言冷語,不是都挺過來了嗎?難道就因為耶律洪基的幾句話,就徹底讓他陷入了絕望?并非如此,其實還是心結問題。
喬峰是一個身份認同感特別強的人,他雖然是契丹人,但是自小在中原長大的,接受的是中原的文化,學的也是中原的武功,他的主要人生經歷也是在中原。所以,盡管后面他知道自己是契丹人,但是對中原依舊炙熱。
如今,他再度幫助了大宋,避免了遼國的侵犯。這自然是得益了宋人,但是他又感到對不起大遼。忠君愛國思想,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挾持遼帝,已經不容于遼。而身份是契丹人,也必將不被宋人接受。
所以這種復雜的思想,才是致命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喬峰又如何自處呢?有句話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誅。盡管喬峰幫助了宋人,可是真的能被宋人接受嗎?宋人真的不會防范他嗎?就連喬峰的恩師汪劍通,都防范著他,不信任他,更何況是其它武林人士。
所以喬峰接下來的處境,并沒有柳暗花明,而是依舊前途茫茫。天下之大,已經沒有了他的立錐之地,絕望灰心之下,再加上耶律洪基冷嘲熱諷的刺激,喬峰一時之間受不了刺激,所以才自刎雁門關。或許這才是他最好的結局,悲情,卻更令人動情。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