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崇敬楊絳先生?
有個網友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敬重楊絳先生,不僅因為她的文學造詣,更因為她淡泊豁達的處世大智。
她,歷經一個世紀的沉浮滄桑,卻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以不爭的品格從容自處。
人生智慧,在于眉目舒展、通透自然,在于舉重若輕、淡看浮華。
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因為偶然得到一件華貴的睡袍,而發覺家里的舊傢俱與之不配。
于是,他決定把舊物一件件換新。
然而,隨著一件件新物的搬入,呆在奢華家里的他,卻驀然發現:他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此荒廢了主業。
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而「綁架」了。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
故事中的狄德羅,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明明擁有了更多更好的,卻仍然感到不幸福。
無止境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只有懂得淡看身外之物,方能通往心境的平和自足。
楊絳,就是一個物質極簡的人。
曾經去楊絳家拜訪過的黃裳,在回憶中感嘆:
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對清華教授的家竟如此樸素。
墻是白灰粉刷的,地是水泥抹平的,整個客廳幾乎沒有任何傢俱,墻角里供人坐的椅子只不過是兩只豎擺著的木箱子。
唯一顯眼的就是中央的一張長桌,一人一頭,上面擺滿的書籍估計就是這間屋子最昂貴的裝飾吧。
即使後來,面對上級屢次提出改善居住條件,她總是笑言:在這樣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
就這樣,一位學術泰斗,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卻怡然自得,不改其樂,寫出了一部部震驚文壇的文學巨著。
不僅對物質淡泊,對名利她亦是如此。
她曾因翻譯《堂吉訶德》而榮獲西班牙政府的嘉賞,被盛邀出訪。
然而淡看名利的她數次婉拒,直到三次之后,實在「賴不掉了」才答應。
楊絳常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正是因為她對物質的淡泊,對欲望的節制,讓她能夠在浮躁的當下,不僅活得恬靜自在,而且能夠潛心治學,屢攀文學高峰。
正所謂,少欲則心靜,心簡則事明。
唯有學會給生活做減法,幸福才會做加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