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七情六欲,人情事故,自古一焉。」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事情發展,早有預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也從來不是一句空文。
我的表姐,30出頭的年紀,卻過完了別人一生的驚艷時光。
現在的她在老家二線城市有兩家酒店,生活很滋潤。
她沒考上大學,在一所中專學校畢業后,做過很多雜工。
一直有個創業夢的她,每天研究項目和管理辦法。
其他人都當她說笑話,不料25歲那年,她真的去創業了。
摸爬滾打10幾年,成功后的她不止一次的跟我說,也在網上分享經驗。
多年來的創業,從失敗到成功,再到股權分配和人員管理,無比細致。
很多跟她合作的人,一直以為她是名牌大學畢業。
當得知她的中專生身份后,無不大跌眼鏡。
問她,為什麼年紀輕輕,人生規劃能這樣清晰?
她說自己鐘愛【史書】,尤其是《資治通鑒》,前后翻過至少7遍,對她影響最大。
表姐時常引用宋元時期著名學者胡三省賞析《資治通鑒》:
「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講的就是做人、做事,不懂《資治通鑒》,難免做事不足,走上彎路。
在創業初期,《資治通鑒》就已經是表姐的商業外腦,放在床頭經常看。
從這本書得到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守信: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秦國商鞅實行變法,立木為信的史事,作信譽是治世之本的議論。
她說:「《資治通鑒》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演化和交流。
歷史變化的是物質生活,但是商業邏輯、權利爭斗、人際相處一直不會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