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了《神雕俠侶》,金庸繼續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編撰了一部蕩氣回腸之作《倚天屠龍記》。
相比于《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更像是在講另外一個江湖故事。好比在《倚天屠龍記》的開篇,金庸就曾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張翠山、殷素素和謝遜的傳奇經歷。
隨著張翠山、殷素素紛紛自盡,主角張無忌這才逐漸映入讀者的眼簾之中,但此時的《倚天屠龍記》已經寫了近一半。
不可否認,張翠山的故事的確為《倚天屠龍記》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初讀《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我們還是懵懂少年,無法理解張三豐身為倚天時代的武林至尊,為何不出手相救愛徒張翠山?
張翠山、殷素素、謝遜當年遭遇了海難,三人只得在冰火島度過了10年的時間。
隨著張無忌日漸長大,三人協商之后,認為理應返回中原。
哪知臨走之際,謝遜突然變卦,他以自刎作為要挾,讓張翠山夫婦帶著張無忌揚帆出海,自己則繼續待在冰火島。
張翠山一家很快就上了武當山,與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張三豐相見,可風波變故卻接踵而至。
首先,癱瘓的俞岱巖聽出了殷素素的聲音,認出她就是當年向自己射出蚊須針之人。
其次,張無忌的童言無忌讓各門各派知道了謝遜并沒有死,還和張翠山結拜成了兄弟。于是,少林、峨眉、崑崙、華山等門派蜂擁而至,他們假借給張三豐祝壽,實則抱團取暖,向張翠山逼問謝遜的下落。
各種因素夾雜在一起,讓張翠山萬念俱灰之下拔劍自盡,死在了群雄面前。第一次讀《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是不是很難理解,張翠山、張三豐的武功都很高,他們為何不與武當七俠結成真武七截陣,繼而打敗群雄,將他們趕出武當山?
的確,俞岱巖雖然殘廢,但完全可以由張三豐替代俞岱巖出陣,此時張三豐、張翠山、俞蓮舟、宋遠橋、莫聲谷、殷梨亭、張松溪強強聯手,催動的真武七截陣勢必所向披靡,就算是以寡敵眾也能殺得各門各派七零八落。
要知道,真武七截陣是張三豐嘔心瀝血之下所創的一門陣法,武當七俠同時發力,真武七截陣可以同時抵擋64位掌門級別的高手。
加之張三豐修煉了近百年,他那元陽未泄的童子之身配合純陽無極功可謂是摧枯拉朽,難怪當張三豐走上少室山的時候,竟嚇得少林寺瑟瑟發抖,三大神僧擔心張三豐為了替張翠山報仇,竟率領千余名武僧傾巢而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