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聽聞一件令人震驚的奇事。
一名水手被遺棄在大西洋荒島,那里缺衣少食,杳無人煙,還有野獸和食人族出沒,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化作枯骨。
不料,4年零4個月后,水手奇跡般地回來了。
此時的他像野人般身穿獸皮,亂發蓬生,語言功能嚴重退化,說話時只能半個字地往外蹦。
年近60歲的笛福深受啟發,他以這個水手故事為藍本,創作了人生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故事看似夸張傳奇,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迷茫而困頓的人。
尤其魯濱遜身處絕境,與命運奮力周旋的身影,讓無數人看到了櫛風沐雨的自己。
文學評論家艾倫曾說: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包含每個人生活的寓言,說到底,我們都是魯濱遜。
人這一輩子,風無定,命無常,活著就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
每個人都在跋山涉水,拼了老命在俗世的荒野里求生。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生活太難熬,就來看看《魯濱遜漂流記》。
1
每個人的一生
都是一場「冒險漂流記」
主人公魯濱遜出身富裕的商人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兒子。
年幼時,父親就已經規劃好他安穩舒適的人生,可他一心只想踏波逐浪,周游世界。
19歲那年,他偶然結識一位船長的兒子,聽聞可以隨行去倫敦,魯濱遜毫不猶豫地跳上輪船,一腔孤勇地踏上了冒險之旅。
不巧的是,出海沒多久,他們就遭遇了海上風暴。
滔天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撲來,沖斷桅桿,戳穿船艙,輪船在顛簸中慢慢下沉。
生死之際,一艘過路的船只迎著風浪,解救了危困中的他們。
好不容易平安登陸后,同船的人紛紛勸他回家,說初次出海就遭逢大難,這是兇兆,他不適合當水手。
可對航海生活的渴望,還是戰勝了對暴風雨的恐懼,魯濱遜決心從陸路去倫敦,繼續尋找出海機會。
剛到倫敦,一位船長聽聞他想出海見世面,就熱心地教他觀天向、測風速等。
學會航海規則后,魯濱遜愈加信心十足,開啟了非洲之旅。
哪曾想中途被海盜俘虜成奴仆,他被關在海港,每天做苦力,掃船艙。
受困2年后,魯濱遜才趁單獨出海打漁的契機,駕著小艇逃出牢籠。
逃亡途中,他一路以獵野獸、剝獸皮為生,直到偶遇巴西商船,才結束了海上漂泊生涯。
抵達巴西海岸時,他竟靠賣獸皮攢下的錢,買下了一片種植園產業。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魯濱遜決心再度冒險,遠渡非洲購買低價勞力。
誰料,在赤道附近,輪船遭遇颶風襲擊,不幸觸礁,全員喪生,唯有魯濱遜被海水沖到一個荒島上幸存下來。
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荒島四面環海,進退無路,魯濱遜瞬間哭了:
「命運太無常,突來的欣喜,如同突來的悲傷,都令人難以承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