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位文學創作者而言,能寫出一部經典之作就足夠他吹噓一輩子,而要做到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典,那無疑是難如登天,而金庸無疑是十分接近這個目標的。
他筆下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越女劍》都堪稱佳作,至于是否算得上「經典」,在不同的讀者心中自然是有不同的評判標準的。
比如那《天龍八部》常被金庸迷視為「金庸巔峰之作」,卻也有不少讀者不愿意讀,甚至覺得這部作品漏洞百出,這是為何?
在筆者看來,《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花費了最多心思去創作的一部作品,這一點從此作的篇幅就能看出來,無論是連載版的一百四十回,還是新修版的五十回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長的。
(蕭峰、虛竹、段譽劇照)
當然,僅僅只是篇幅長可不夠,若是又臭又長,讀者一樣不會買賬,難能可貴的是這部作品的情節設定也格外曲折離奇,就因為金老在作品中首次采用了「三主角,多配角」的敘事方式,是的,盡管蕭峰、虛竹、段譽三人才是主角,多數劇情都是圍繞他們展開,但慕容復、游坦之這些角色也有不少主視角情節,如此一來便給了讀者一種江湖的宏大之感,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多視角敘事,金庸也做到了雜而不亂。
尤其是當劇情發展到少室山大戰時,各路高手都齊聚少林寺,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那主角三兄弟分別對陣游坦之、丁春秋與慕容復,劇情達到了最[高·潮],各條支線匯成一點,那種感覺著實妙不可言。
(掃地僧劇照)
再到藏經閣大戰,當讀者以為蕭遠山父子要與慕容博父子及鳩摩智的組合來上一場曠世大戰時,他又寫出神來之筆,掃地僧的登場讓讀者眼前一亮,那老僧一出手便制服天龍四絕,著實深不可測,掃地僧的存在又拓寬了這個虛構世界的世界觀,給了讀者一種「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讓人浮想聯翩。
所以這樣的劇情還有什麼可挑剔的呢?還真有。
從明面上來看,《天龍八部》的結局是頗具爭議的,不喜歡的人認為這是爛尾了,喜歡的它的人則說這結局妙不可言。
先說這結局為何會讓人不喜歡吧,最直觀的原因無疑是身為主角之一的蕭峰被直接寫死了,蕭峰必須死嗎?事實上即便他沒有選擇自戕,耶律洪基也已經決定退兵了,只是他本人心中對「以下犯上」過意不去,但那絕不至于要以死謝罪,畢竟他是為了天下蒼生才不得已這麼做,他阻止的是無盡的殺戮,是大功一件,沒人會詬病他的決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