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內心的欲望越重,他的人生越是慌亂,當他眼中只有欲望和物質的時候,便很難正確地判斷身處的環境和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
在《列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以瓦鉒者全,以金鉒者跋,以玉鉒者發。是故所重者在外,則內為之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瓦來做賭注的步伐徐緩,用黃金去做賭注的人急速奔跑,用美玉去做賭注的人神色不安。因此,所重視的東西在金玉這些外物上,那麼內心自然就會笨拙。
《列子》之中的這個道理和《莊子》「嗜欲深者天機淺」的道理是一樣的,一個人的欲望越是強烈和繁雜,那麼他的內在天賦靈機必然淺薄,此時的內心狀態也是模糊和笨拙的。
就好像在生活中,當一個人被欲望沖昏頭腦的時候,他已經分不清什麼叫做理智和情緒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很難談得上更好地去生活。
因為對于人性來說,所有帶著情緒去判斷結果以及做出決定,最后帶來的后果都是錯的,只有理智清醒地看到你應該看到的東西,這才算真正的智慧。
佛家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有一人問禪師:「您在修行之前和修行之后有什麼樣的區別?」
禪師回答說:「我修行之后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這句話讓這個人非常詫異,因為他覺得這種狀態和平常人沒什麼區別。
禪師就對他說:「這之間當然有區別了,有的人吃飯的時候也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甚至噩夢連連,睡不安穩,而修行之后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睡覺就是睡覺,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
在這個世上,很多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就是因為雜念欲望吞噬了自己理智清醒的靈魂,占據了正確思考問題的角度,總在計較利害得失,總在追求自己主觀意識之中存在的浮華,并產生了千般妄想,萬般罪孽。
人在貪嗔癡慢疑的帶領之下,心中存在著無限的雜念和浮想聯翩,但是在這浮想聯翩之中,卻沒有任何對人生有益的東西,最后導致喪失了平常心,迷失了自己,迷茫、痛苦皆因此而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