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之道,不可偏廢,因為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做人,難得糊塗,要懂得隨機應變,不可偏執一端,正如司馬懿所說: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小窗幽記》中用兩句話告訴我們:做人,難得糊塗,這2種「聰明」要不得。
愛憎分明的人,有這2個特徵,都是為人處世的「忌諱」。
——《小窗幽記》
釋義:分辨美好與醜陋的心太分明,則無法與實際事物相契合,與外界格格不入。
生活不是簡單的判斷題,也不是除了對就是錯,而還有不少中間緩衝地帶。
很多時候,做人做事不能過于絕對化,因為你若將話說絕、將事做絕,不給自己留後路,就會被生活狠狠打臉。
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是特定時期、特殊心理狀況下的特殊選擇,缺少客觀正確性,它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生變化。
比如說,當你回想一下青少年叛逆時期的想法,就會感覺自己很幼稚和荒唐。
所以說,你越是好醜心太明,越容易偏離事物的本質,離真相越來越遠,最後讓自己走不少冤枉路。
相反,你越是包容萬物,做人難得糊塗,欣賞美好的人或事物,也不拒絕醜陋的人或事物,則可以讓自己更加全面看清事物本質,了解人性的正反面,以及社會的復雜而真實面。
所以說,做人,「好醜心太明」要不得,這也是做人的一大「忌諱」。
——《小窗幽記》
釋義:分辨聰明與愚拙的心過于分明,則無法與人親近。
雖然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要看得透不說,大家還是好朋友,做人不可過于愛恨分明,要不然會得罪很多人,處處受阻。
與人相處時,難得糊塗,如果你賢愚心太明,則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使自己慢慢變成孤家寡人,何其悲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都有聰明的一面和愚蠢的一面,我們要多關注他人的閃光點,多寬恕包容他人。
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人脈越來越廣,正如《省心錄》中所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民間有句俗語:「不聾不啞,不配當家」,為什麼?
就是因為你如果眼睛裡揉不進沙子,嫉惡如仇,賢愚心太明,不懂得忍耐包容他人,就很難與人真正和睦相處,調系好各種關係。
再者,你如果分辨聰明與愚拙的心過于分明,勢必顯得驕傲自滿,看不起他人,容易犯眾怒,這也是為人處世的大忌諱。
所以說,做人,要難得糊塗,「賢愚心太明」要不得!
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不偏不倚,保持一種折中調和的平衡狀態,才是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