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群體打交道。
但是人群里,不可能每個人都在中心位置,總得有人在邊緣徘徊,也有人使勁往前擁擠,希望抵達中心。
所謂人往高處走,也可以說是人往群中心走。
按照「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邏輯,當一個人長期在邊緣的時候,意味著被冷落,自身價值不高,人生處處受挫的局面,是令人害怕的。
當人被孤立了,徹底出局了,就更糟糕了。
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從小苦讀書,九歲能寫詩,但多次考試不利,十九歲中秀才,鄉試五次后中舉,七次科考也不中進士。以舉人身份授予官職,不到十年就退場了。
一生都沒有到「中心位置」,常常不順,但是不妨礙他好好活著。畢竟,他是一個有實力的邊緣人。
01被人邊緣,是因為你善于獨行。
祝枝山,長洲人,相貌奇特,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
祖父、外祖父都做官,因而家庭還算富有,讀書、科考就成為了他的主業。
二十多歲的時候,很多人稱他為「天下士」,認可他的才氣。
既然有才學,那就應該很快能一舉高中。可是他卻屢戰屢敗,五十五了,還是學生。
有人懷疑他的能力,他卻多次寫文,指出科考的弊端。
當年,科考的內容以程朱理學為唯一的標準,各種答案,不符合理學,就不會得高分。這無疑是「孤注一擲、狹隘、刻板」的。
詩曰:「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說實話,很多人為了功名,不惜去學討厭的八股文,最后被同化了。
不能高中的人,不是才學不高,而是不愿意被同化,從而常常格格不入,因此被邊緣化。祝枝山就屬于這一類人。
當兒子祝續考上進士之后,祝枝山索性就不去科考了。不是水平如何,而是已經看透了科考的本質。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你的傘,別去躲雨;不是你的菜,別伸筷子。」
當群體在說話的時候,你沉默,就變成了特別的人;群體在朝前走,你退一步,就特別厲害了。
不一樣的舉動,另類,但也是自己獨自一類。
02被人邊緣,本是你邊緣別人的過程。
五十多歲的祝枝山,經過推舉,去了廣東興寧縣做知縣。
他發現當地文化落后,馬上就進行文化教育。
偷盜也很嚴重,他就斗智斗勇,一次性逮住三十多名盜賊,人們拍手稱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