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說:「別人四十不惑,我過了四十,惑倒越來越多。」
在他看來,寫作就是解題,不斷地回答內心之惑,不斷地讓自己覺悟,《我叫劉躍進》正是這樣產生的。
在這部小說中,劉震云通過經典的「劉氏幽默」,將人性刻畫地淋漓盡致。
主人公劉躍進因為丟了一個包,在找包的過程中,又意外地撿到一個包,引發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鬧劇。
看完之后,如果你只是覺得搞笑,那麼恭喜你,說明你還年輕,沒有經歷世事的錘煉。
倘若你讀懂了其中的心酸和無奈,便看清了人生最真實的模樣。
1
成年人的世界,悲喜都要自渡
劉躍進是建筑工地的一個廚子,只身一人在北京打工。
六年前妻子和他的小學同學好上,并跟劉躍進失婚了。
即使爭得了兒子的撫養權,他還是憋了一肚子氣。
本來妻子答應每個月支付400元的撫養費,但劉躍進當時意氣用事拒絕了。
冷靜下來后他覺得很后悔,不應該跟錢過不去,于是提出索要6萬元精神補償費。
同學給他寫了一張欠條,規定只有他在六年內不鬧事,才會兌現。
從此,這張欠條就成了劉躍進的命根子,一直被他帶在身上。
本指望錢到手后開個小店,說不定到那時,心儀已久的發廊老板娘就能看上他了。
沒想到眼看只差一個月就要到期時,欠條卻隨著腰包一起被人搶走了。
劉躍進本來是要去給兒子打學費的,這下倒好,不僅好不容易攢下的4100元錢沒了,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一起破滅了。
這些年來劉躍進忍辱負重,辛勤工作,無非就是想多賺點錢。
本來工資被拖欠就已經很惱火了,再加上這麼一出,接連的打擊讓他一度想尋死。
正當絕望之際,他突然想起搶包的人臉上有塊青痣,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本著為自己爭口氣的想法,他幾經輾轉,鉚足力氣去找搶包的人。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成年人的崩潰,有時候看上去突如其來,但撕開偽裝的平靜,你就會發現一切都由來已久。」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少了年少時的無畏和沖動,肩上擔起的更多是責任。
偶爾的崩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只有悲喜自渡,才會更加坦然地走下去。
2
別高估關系,別低估人性
在劉躍進瘋狂找包的同時,地產商嚴格家里,也丟了一個包。
十五年前,嚴格還在一家公司當部門經理時,認識了一位賈處長。
當時賈處長遇到了困難,嚴格借給了他8萬元錢,兩個人就此稱兄道弟。
后來賈處長步步高升,一度成為了主管房產用地的主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