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道德經》又是直白的,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一、看懂了老子的孤獨,再看道德經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里,《道德經》是老子出關時敷衍關官所寫的講義,成書不過一天半,因為是講義,不免有些翻來覆去的車轱轆話。魯迅雖是調侃,不過傳說亦不太可信:關官在城頭遠遠望見一股紫氣,知道圣人要來,而剛好他又博學多識,問道于老子,老子便寫了道德經交給他。
魯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這麼多知音?干脆把關官寫做俗人一個,讓圣人繼續孤獨。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邊寫,一邊笑:你讀不懂,我也不要你讀懂,我只寫給懂的人看。
老子隨手揮筆五千言,意義都在言外,就讓后人在語言的迷宮里悟吧。讀道德經若太執著于語言,是只見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二、不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敗之地。
古代亂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殺暴民,暴民殺暴君,你來我往,整個時代都受罪。這可說是老子思想產生的原因之一。再回過頭來看「為而不爭」,其實包含了一種策略,因此后世也有軍事家把它當做兵家的韜略來看,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當年紅軍打游擊戰的十六字,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能不說是得益于《道德經》的靈感。
三、將自己放低,才能與世無爭
單純把道德經當做兵家韜略是狹隘的,何況兵家勝敗之事,如何不是爭?「為而不爭」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為」,關乎為人處世之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