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主觀認知,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太靠譜的人生偏見。
人總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事物的是非好壞,并且在趨利避害的意識驅使下,總是偏向那些美好的聲音以及溫和舒適的環境,這是人之本性。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物極必反,如果不懂得適度為之,在這種本性的過度缺失下,最終反而會形成人生另一大深淵牢籠。
就好像當一個人一直處在順風順水的境遇之中,一旦生活出現一些突如其來的禍患和問題,也會將他打擊得體無完膚;又或者當一個人總是沉浸在那些諂媚言語之中,內心獲得無限的滿足和虛榮時,這些內心的滿足,反而會將它一步步地引向深淵。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意思就是說:人所厭惡的都是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王公卻可以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所以世間之事有損必有益,有益必有損。
世人總是在主觀意識的驅使下,偏向于那些讓自己感到舒適安全的環境。
但從事情的客觀本體上來說,任何事物都不是單一方面的存在,那些看似好的事物也有壞的一面,當一個人過度沉浸于那些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環境之中,反而是最大的不安全。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去承擔那些不想面對的局面,或許才會遇見你想遇見的人生,這個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識。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使得唐朝成為歷史上被人稱道的盛世,之所以能塑造大唐這樣的豐功偉業,正是源自唐太宗李世民及其下屬深謀遠慮的智慧,更有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以史為鑒的反思精神。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注重群臣的諫議之路,有一次,當他風采英武、神情剛毅地走進朝堂時,本來想進言的人看到他都嚇得手足無措。
太宗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就一改往日常態,盡量做到對下屬和顏悅色,目的就是希望聽到大臣的規勸之言。
而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卻與此相反,唐玄宗任命奸相李林甫為心腹。
李林甫因為嫉妒他人才能,直接切斷了唐玄宗所有的諫議之路,使唐玄宗深陷在自我偏執的舒適區之內,而這也直接造成了大唐衰落的敗局。
當你的言行得不到指正之后,只會在自以為是的路上越陷越深,而一個人的主觀偏見則是一切錯誤的根源,如果解決不了這個根源,由此衍生的所有狀態和言行,都只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