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鼎鼎民國有名的才女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一個門第顯赫的官僚家庭。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只可惜張愛玲也有曹雪芹一般的經歷,她那個金碧輝煌的大家庭到最后卻跌落成家徒四壁的破落戶。
父親是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卻是新式女性。父親愛沾花惹草又吸食大麻,于是母親毅然果斷地失婚并遠渡重洋,留下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而張愛玲在23歲完成了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這部作品從頭到尾都貫穿了張愛玲的悲觀愛情主義,體現著家庭溫暖的缺少和母愛的缺失,其個性化的悲美風格在書里展現的淋漓盡致。
是啊,童年時期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會貫穿孩子的一生,其中一定包括愛情觀。
《傾城之戀》一開始就涉及了一個這樣的時間情景: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始終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宮館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這個時鐘多麼像他的父親,因為他逃避現實,所以沉醉于過去富貴奢華生活,經常閉門自封,過著自己認為奢華而實際上卻很腐朽墮落的生活。
然而張愛玲在與父親相處的日子里,父親的冷漠和無情都讓她對生活、人生失去了美好的希望。
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時間描述:「白公館有這麼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里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為每天都是一樣的單調與無聊。」這何嘗不是張愛玲的洞府牢籠呢?
字里行間中,張愛玲一定是想沖破這牢籠。就像她受過西方教育的母親,因為與她的父親在價值觀和人生觀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便毅然決然地失婚,并遠渡重洋去了美國。
也像書里面的女主人公白流蘇一樣:美貌的白流蘇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大家庭。曾經按照封建傳統的包辦婚姻模式嫁給了門當戶對的一個大族,然而丈夫也是個沾花惹草并且喜歡家暴的渣男,而白流蘇也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斷然失婚回了娘家。
所以說,一本書中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著他們自己,推來攘去的,還有他們背后的時代,還有現實中始中的人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