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與人交談,即使不太認同對方的觀點,也會選擇附和,羞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別人請求幫忙,會不好意思拒絕;而自己有需要時,卻不敢求助他人?
與朋友聚餐,明明自己喜歡吃火鍋,卻順從朋友選擇了吃日料……
討好了別人,自己則變得小心翼翼;成全了別人,自己往往感覺不到快樂。
董宇輝曾說:「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自己幸福。」
漫漫人生,委曲求全只會辜負了自己;摒棄討好他人,才能遇見真正的自己。
真正智慧的人,永遠不會討好任何人。
你的討好,換不來以誠相待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討好型人格的人無法從內心深處認可自己,害怕不被接納和認可,便通過討好來發展自己和他人的關系。」
熱播劇《鳴龍少年》里的邊曉曉,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女孩。
她看起來開朗、熱情、容易相處,背后其實經常自我壓抑,討好他人。
家境貧寒的她,為了能在城里上學,只能借住在姑姑家。
寄人籬下的她,時刻都在察言觀色、委曲求全。
每次放學回到姑姑家,她總是強顏歡笑、乖巧順從,哪怕她心里明明不開心。
她爸爸從農村寄來了許多魚,因不舍得多花錢寄冷鏈快遞,魚收到就臭了。
姑姑不停地埋怨和奚落,她強忍著眼淚把爸爸寄來的魚扔進垃圾桶,轉眼就跟姑姑賠笑臉。
和同學相處時,她也總是笑臉相迎,習慣性地迎合他人。
她會早起一個多小時去排隊,買好吃的雞蛋餅請同學吃。
為了能夠融入集體,她跟同學一起追星、打卡,可內心并不感興趣。
同學指使她做任何事,哪怕是壞事,她也不懂拒絕……
然而,她的種種討好,并沒有換來真正的友誼,同學依舊在背后惡語中傷她;
在姑姑家搶著干活,也免不了挨姑姑的奚落和責罵。
她總是害怕惹別人不高興,擔心別人不喜歡她,因而活得小心翼翼。
可是她的討好,依舊逃脫不了被中傷,被奚落的命運。
就像《人間失格》里寫道:「無論對誰太過熱情,都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機率。
」
正所謂,越是想要,越是得不到。
一個人若是毫無節制地討好他人、取悅別人,那麼等待你的,不是別人的「以心換心」,而是變成他人的工具人,被壓榨、被拿捏。
聽過一個扎心的真相:錢總是流向不缺錢的人,愛也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
這個時候,若是不懂得及時地改變自己,只會讓人對你越來越得寸進尺。
學會體察自己的感受,不必時時為難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被動的局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