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又是一年。
身邊很多打工人表示,每到年根兒就開始精神渙散,完全沒了自控力。
「只想摸魚,什麼也不想干了。」
「每天都有100次想離職的念頭。」
「生個病就可以心安理得躺平了。」
其實,「不想上班」并不是各別現象,《倦怠》一書就曾通過調研,得出驚人結論:
幾乎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或多或少被「喪」的情緒困擾,對工作消極懈怠。
工作確實不易,既要處理繁瑣的事務,又要應對復雜的關系,還要憂慮未知的結果。
但真正讓人疲憊的,從來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精神上的蒼茫無力。
倘若試著轉換一下思維,找回積極性,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在迷茫中看到轉機。
職場中,有人抱有打工者心態,負能量爆棚。
多做一點兒事,就覺得虧了;受一點兒委屈,就耿耿于懷。
可心態影響著人的心情和意志,決定著工作的狀態和質量。
越是消極,事情就越不如意。
當心態對了,工作也就順了。
自媒體人@哈叔的經歷讓我深有感觸。
他第一次交稿時,老闆找他談話,認為行文風格與公司要求嚴重不符。
那天下班后,他焦灼得幾乎一夜沒睡,但并沒有灰心泄氣。
他將公司里老同事們的文章一篇篇找出來閱讀研究,然后改變風格連夜重新寫了篇。
第二天,老闆看到文章,很詫異他在一夜之間的進步。
工作那幾年,哈叔一次沒遲到,基本沒請過假,需要加班也都隨叫隨到。
下班后,他還自主學習一些應用軟件,用來配合公司拓展新業務。
他因此收獲了很多,頗受老闆賞識,成長快,漲薪快,升職也快。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
「只把工作當飯碗,這個飯碗就會越來越破;如果不顧一切地愛上工作,工作不但會變成一只「金飯碗」,還會盛滿成功、幸福和健康,源源不斷地回饋給你。
」
工作的意義無非就兩種——賺錢和實現自我價值。
事情是給公司做的,但收獲是自己的。
做到事在人先,把精力用來解決問題,是對工作最大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當你調動起積極性,所有質疑聲都會成為鞭策自己前行的力量。
把心磨得糙一點,鍛煉抗壓能力。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為向上的動力。
就能從容應對各種繁瑣和挑戰,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