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心中有了一個求無妄心的念頭時,心中就有了一個所求之心,這個所求之心本身也是一種妄念,那麼人為何要讓自己無妄念呢?就是因為當一個人心中有念頭時,他的本性就不是一種平和清靜的狀態了。
就好像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不知道你是你的時候,你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知道你是你的時候,你就不再是你。
就是因為當心中有了所想、所知之后,這一刻,你就不再是原本的你自己,因為所知即所執,在執著狀態下,我們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自己的主觀情感,也就是所謂的分別心,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得出的結果,并由此生出業障,有了痛苦,這也屬于所謂的無明煩惱。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司馬家有一個制造帶鉤的人,年紀雖然已經八十了,卻一點也不會出現誤差。
大司馬就說:「你是特別靈巧呢,還是有什麼門道啊?」
這個制造帶鉤的老人就說:「我有所把持。我二十歲的時候就喜歡制造帶鉤,對于其他外在的事情我什麼也看不見,不是帶鉤就不會引起我的專注。制造帶鉤這是需要用心專一的事,借助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制造的帶鉤得以長期使用,更何況我已領悟了以無為而無不用的大道理呢,能夠這樣,誰不會幫助他呢?」
莊子借用老人制造帶鉤的故事,闡述了做事情不可心中無神,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修道都要專心如一的道理。
一來是因為當我們能夠在一件事情上足夠專注的時候,才能足夠用心將這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正所謂「心誠則靈,誠能通天」,當我們懷揣一片赤誠投入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這件事情才會因為你的專一用心,而產生好的結果。
二來,因為心中有神,沒有妄念的時候,才不會隨意被世俗的事物掀起內心的塵識,以此才能得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和業障。我們人生的痛苦和錯誤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因為我們總在關注一些與當下無關,甚至背離客觀實相的事情。
比如對于過去,我們放不下過去的怨恨,由此產生了嗔恨之心,過去的種種無意義的往事還時常縈繞心頭,時刻在困擾著已經走了很遠的自己,由此,也給自己增添了許多苦惱。
而對于未曾發生的未來,我們也沒有更好的格局與識見去認識未來應該去走的路,導致那些引領著我們向前走的根本,不過是在名利的驅使下,所起的無止境的貪欲之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