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史鐵生說:「人不是茍死茍生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驕傲,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重和獨具愛戀為驕傲的。」
人活于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卻很少。
人到中年才真正明白:成年人的世界是極其不容易的,時常身不由己,卻又在忙碌的歲月里糾結得失。
其實,人之所以活得痛苦,無非就是背負的東西太過于沉重。
人這一生,想要過得更好,最通透的活法便是學會釋懷,學會放下,輕裝上陣,才能讓自己活得輕松自在。
周國平曾說:「人只能活一次,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一個人最通透的活法就是學會了放下迎合別人,只專注于活好自己。
網友@小周 曾分享了一段他的故事:
他性格內向,從不逞強好勝,但是因是家中長子,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迎合家人,小周便硬著頭皮跟叔叔去學做生意。
為了接業務,每周三四次的應酬成了生活的常態,小周完全找不到生活的動力,時常徘徊在崩潰的邊緣。
心理學上把習慣迎合好別人的喜好,委屈自己行為特征的人格稱之為:「取悅型人格」。
具備這種人格的人,會把負能量積壓在內心深處,最終不堪重負。
聽過作家錢鍾書的故事。
錢鍾書先生因為文學作品優秀,被眾多讀者喜歡,很多人都會慕名來拜訪他。
有一次,有一位女讀者讀了他的《圍城》,甚為喜歡,寫信給他要與他見面探討作品。
但是錢鍾書先生卻委婉地拒絕了女讀者的邀請,因為他只是一心想把作品寫好。
他從不為了迎合外界的喜愛特意與他們見面,而是享受自己的孤獨時光,閉門不出,靜心寫作,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他在獨處中經過深度的思考創出了諸多文學佳作。
楊絳曾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生就像是一場電影,每個人都在扮演著屬于自己的角色,他人只不過是路途經過的風景。
有的人為了迎合別人而委曲求全,最終換來的是他人的得寸進尺;而有的人取悅自己反而活出了自我,最終換來的是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余生寶貴,與其因為別人委屈自己,不如活得通透些放下所謂的迎合,持續豐盈自己的內心,拓展自己的閱歷,做自己擅長的事,快樂地過好自己的后半生。
張小嫻曾說:「人總愛跟別人比較,看看誰比自己好,又有誰比不上自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