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01歲的巴金是中國文壇的壽星,但對于自己的長壽,巴金卻曾屢屢露出不滿。晚年,他曾不止一次提出想要被注射安樂死,遭到家人反對后,他甚至一度極其生氣。90多歲時,他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讓世人驚詫不已的話,他說:
「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長命百歲」是絕大多數人眼中的圓滿,巴金卻視「長壽」為折磨,是因為晚年巴金身體承受的病痛嗎?答案顯然不盡如此,巴金之所以覺得「長壽是折磨」,與他的妻子蕭珊有著很大的關系。
任何時候,一個人若「歸心似箭」,一般只有兩個原因:一是覺得當下世界讓它痛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要「歸」的世界,有他最想見的人。
巴金的「歸心似箭」背后,正是對已經死去30年妻子的無盡思念。
晚年的巴金曾說:
「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麼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麼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
巴金沒有想到,他以為的「不遠」,遠比自己想象中「遠」。
30多年沒有摯愛蕭珊的日子,對于巴金而言,終究太長,長到他覺得生命是一種折磨。
人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但30多年的歲月卻絲毫未改變巴金對妻子蕭珊的愛。
巴金與蕭珊的愛情故事,始于上世紀30年代。
當時的巴金已經是一個出色的作家,隨著巴金作品《家》等的問世,給巴金寫信的讀者便越來越多了。
某一天,巴金在眾多讀者來信中撕開了一封信件時,竟發現信中滑出一張照片,巴金定睛一看:竟是個可愛俏皮的小姑娘。照片的背面則寫著:
「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巴金被照片上可愛的女孩形象吸引了,照片上的女孩正是後來的巴金夫人蕭珊。收到信后,巴金就給蕭珊回了信。之后的半年,兩人一直如「筆友」一般以信的方式交流。
這年的巴金31歲,已是大齡單身男,而蕭珊則剛剛18歲。
或許是「仗」著自己年紀小,蕭珊在信里總是肆無忌憚地表達她的熱情,而巴金內心因顛沛流離和歲月紛擾困頓的心,也因蕭珊的熱情慢慢舒展開來。
塵封已久的巴金慢慢在蕭珊的影響下有了改變,在蕭珊的溫暖下,那顆叫「愛」的種子終于生根了。
半年書信往來后的一天,巴金收到蕭珊的信,打開一看,上面赫然寫著:
「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李先生(巴金)能答應我的請求。」
即便在如今這個開放的時代,一個年輕女子向一個男子請求見面,這種行為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氣。接到信后,巴金在深為蕭珊勇氣感動的同時,也當即做出了決定。
1936年8月的一天,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里,蕭珊終于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偶像巴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