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之中有一句話說: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意思就是:人有恩于我的時候,不可以忘記,但是人有怨于我的時候,不可以不忘記。
人生有一個禍患的根源,就是沒有足夠睿智和豁達的態度,去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導致兩人之間心生隔閡與怨恨。
世間有太多這樣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難免會有一些誤會和摩擦,有時因為一時沉迷于名利之中,也容易和他人產生情感和利益上的糾葛。
很多人面對這種這種狀況時,在情緒使然的狀態下,通常會忘記人生需要寬容和忍耐的道理,一味執拗在這些糾葛和怨恨之中,但是卻不知,怨恨就是一把明顯的雙刃劍,即便你有能力用怨恨去報復對方,最后也通常會在冤冤相報之下,導致矛盾不斷升級,最后傷身害命。
有這樣一句話說:辱人以不堪必反辱,傷人以己甚必反傷。
意思就是說:侮辱別人使別人無法忍受,最終必定會使自己遭受侮辱;傷害別人傷害得太深,最終必定會使自己受到傷害。
在充斥著怨恨與矛盾的狀態下,沒有任何一方有所幸免,他們都會在這不斷的矛盾升級之中,受到內心和外在的糾纏和傷害。
劉備剛到西蜀的時候,曾嘲笑劉璋的手下官員張裕胡須太過于茂盛。
他對張裕說:「我們老家涿縣,姓毛的特別多,四面八方都是姓毛的,所以有人說‘諸毛繞涿居’。」
意思就是笑話張裕嘴巴像豬圈一樣。
而張裕聽了非常生氣,又不便于發作,一抬頭看見劉備沒有長胡須,《三國志》里面也記載劉備「少須眉」。
他腦子一轉便說:「從前,有個人是上黨郡潞縣的縣令,後來調到你們涿縣,當這個縣令撤官之后給人寫信,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就落款潞‘涿縣君’。
」
張裕所說的‘涿縣君’和‘露啄君’同音,意思就是嘲笑劉備嘴上無毛,下巴光光。
劉備在言語上沒有占到便宜,就非常生氣,但是不好發作,便把這口氣忍在心里。
後來劉備趕跑了西川之主劉璋,張裕也成了他的下屬之后,劉備一直對他印象惡劣,後來終于找了一個理由,將他殺了。
諸葛亮這時并不知道之前他們兩個的恩怨,就寫信去求情,說張裕是個人才,殺了十分可惜,而劉備的回答也十分幽默,說道:「芳蘭生門,不得不除。」
雖說在這件事情上,劉備也有心胸狹窄的原因,但是,對于那個時候的張裕來說,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有一天劉備會踩在自己的頭上,并且抓著曾經的小恩怨不放,治自己為死罪,如果提前能夠預知結局的話,倒不至于為了逞口舌之快,和劉備之間結上恩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