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有個朋友總在跟我說想轉行去做互聯網,我感覺挺疑惑的,因為他在原來的公司做的挺好,都已經到了管理層,雖然公司不是特別高,但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沒有問題的,并且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後來才知道,朋友之所以想做互聯網,是因為他看自己的表姐在農村老家拍小視訊、做直播挺賺錢的,有的時候一個視訊就能賺好幾千。
他想著,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也能在互聯網上跟表姐一樣撈到一桶金。
可最后的結果卻是,朋友離職半年后,一直在不停的交學費學習如何做視訊、直播,然后自己也在不停的發作品,可收益微乎其微,讓朋友甚是懊悔。
像朋友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現在視訊直播確實很火,但是門檻也沒有想象的那麼低,不結合自身的真實情況去考慮,最后只能得不償失。
「幸存者偏差」思維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也經常會讓很多人「誤入歧途」,導致職場發展或者生活上的巨大損失,所以很多人也將這種思維,稱之為「窮人思維」。
針對這個話題,我們具體的聊一聊。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后的信息,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而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二戰時期的一個飛機防護的案例:
1941年的二戰時期,美國的飛機被擊落的頻率非常高,因此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沃德,應軍方的要求開始研究「如何才能降低飛機被擊落的頻率」的課題,來提高飛機的生存率。
沃德研究大量戰場幸存下來的飛機,發現飛機的機翼被擊中的頻率是最高的,而機尾被擊中的頻率是最低的。
因此,沃德教授建議「加強飛機機尾的保護」,聽到這個建議,軍方人士感覺非常疑惑,為什麼機翼被擊中的頻率最高,不去加強機翼的保護,反而加強機尾的保護呢?
沃德教授,給出了2個依據:
第一,飛機的機翼即使被擊中那麼多次,還是能夠安全返回,可見機翼的安全性能更高。
第二,飛機機尾看似很少被擊中,但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因為很多被擊中機尾的飛機,根本沒有機會安全返回,而是直接墜毀了。
很顯然,軍方的人就陷入了一種「幸存者偏差」的謬誤當中,他們只關注到了幸存下來的飛機的信息,而沒有關注到那些已經被擊落的飛機的信息,而這恰恰是提升飛機保護力度的關鍵信息。
說到這里,我們在理解一下幸存者偏差的意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