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電影史上最恐怖的角色之一,一定少不了噬/人狂魔漢尼拔·萊克特的身影。
作為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里斯系列懸疑小說中最出名的角色,同時也是同名小說改編的奧斯卡金像獎影片《沉默的羔羊》的男主角,漢尼拔無疑是一個天使與魔鬼的化身,他即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精神學醫生,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罪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善與惡的結合體,一個危險又迷人的男人,卻被如同迷途羔羊一般的女主角史達琳所吸引。
這絕非瑪麗蘇式的愛情,而是一種人性之間的共鳴和吸引。
從他們的第一次見面的針鋒相對,一個是被關押入獄看守的狂魔,一個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實習女特工,后者要向前者討教精神學方面的案件幫助。
這種交鋒,是從里到外方方面面的博弈,被困在牢籠里的漢尼拔如何占據對話的主導權,一個卑微的實習生如何反攻邪/惡的精神專家,從年齡、性別、成長經歷、性格都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是如何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乃至一種惺惺相惜。
那沉默羔羊的寓意,就藏在史達琳的夢境和過往里,這已然是女性的成長史,
它洞悉了社會上所有的偏見,對女性所有的惡/意,而偏偏史達琳不破不立,即便是在漢尼拔面前,依然保持著超凡的冷靜和堅強
——要知道,這是一個讓太多警員鎩羽而歸的暴/徒。
所有人都開始好奇,能夠得到漢尼拔的愛意,史達琳到底是怎樣一個女人啊?
人性最深處的一種隱秘的情感莫過于貪念,也就是欲/望,有了欲/望,就會促使人作出出乎意料的舉動。
小說的女主角史達琳心中也有貪念。
這個童年漂泊,寄人籬下的女人,曾因無法救助牧場上可憐的羔羊而持續的做著噩夢,她開始明白任人宰割這四個字背后的殘酷,明白弱者二字如何書寫。
史達琳無法接受這樣的命運,她唯一出逃的路,便是讀書,最終進入了聯邦調查局,成為了一名實習特工。
可故事中有一個場景,是當史達琳來到停尸的房間,她站在一群警察中間,這些男人都用異樣的眼神打量她,她顯得格格不入、孤立無援。
警察通常被視為一個男性職業,故事中的警界無疑是象征著男權社會,這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畫面其實已經將史達琳與社會的矛盾推向了極致,她最大的欲/望也隨之而出,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尊重——得到女性應有的尊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