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的是普天之下蕓蕓眾生都為各自的利益奔波。
《第一爐香》中主要人物梁太太、葛薇龍、喬琪喬無不是被各自的利益驅使來行事,他們對于利益趨向的傾斜,對于心理矛盾糾結,在人生關鍵時做出的抉擇,導致他們人生的無奈和悲劇。
張愛玲在二十三歲的年紀就對人性描寫,可謂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慨嘆她的悟性和才華。是的,我們許多人就如司馬遷所描述的那樣,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可在年紀輕輕就把這一層人性看透的人,實屬不多,張愛玲算是有天賦的一個。
《第一爐香》原名《沉香屑·第一爐香》,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于1943年《紫羅蘭》雜志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傳奇雜志社《傳奇》,現收入張愛玲小說集《傾城之戀》。
《第一爐香》這個小說名字,是一個小說敘述時長的比喻,張愛玲用一爐沉香屑燃燒的功夫向我們講述少女葛薇龍如何墮落的故事,其悲劇人生的源頭不僅在于梁太太和喬琪喬的推動,也是當時社會生存現狀的折射,和她對自我人生的放逐。
現在讓我們通過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探討他們被利益所驅使,走向人生悲劇的原因。以及小說反映的關于人生選擇、人生價值取向的現實意義。
葛薇龍第一次來到香港山頭華貴的住宅區時,就被眼前建筑物的壯觀與生活用品的奢華所震撼到了。
她是上海一個極為普通的女孩子,來到姑母梁太太家,想著邊借住在梁太太家,邊在學校讀書,這本為一件普通女子追求上進過程中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
可是初來姑母家,葛薇龍就被梁太太家的景致所迷惑住了,各色景致的錯落有致,顏色鮮艷與天空的淡藍,海里的白船,形成鮮明的色差對比,使葛薇龍有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
這是物質利益給葛薇龍第一次誘惑,
這樣的住所環境與普通市區的住宅有所差距和區分,所以從內心深處,葛薇龍羨慕這樣奢華的住所和豐裕的生活。
當梁太太同意葛薇龍的請求,允許她在家里借住時,葛薇龍的心里是喜悅的,尤其是當她發現姑母為她準備好柜子里的各式漂亮衣服,她一開始還在警告自己是來讀書,但忍不住要將那些衣服穿在身上,以顯自己年輕和俏麗。
柜子的漂亮衣服與葛薇龍的當時的穿著又形成鮮明的對比,她穿的是學校制服,愛時髦的她在制服外面加上一件絨絨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