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不在了。」
2006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
剛剛在拉斯維加斯下飛機的張學友,收到了家里的噩耗。
張學友本想即刻返回香港。
母親告訴他,馬上就要過年了,
等你演出完畢回來再操辦喪事吧。
張學友還有一個大哥張學智。
但家里的大事小情,母親平時只跟張學友商量。
尤其是在2007年的下半年,
75歲的父親張作琪因為身體緣故住進醫院后,
家里的事,都由張學友說了算。
張學友的母親有一錘定音的權力,
但碰到像丈夫去世這樣的大事,都會跟兒子張學友商量。
外界可能會有點疑惑。
按照咱們國家的家庭親情排序,
通常在父母年老后,都是由家里的長子和長女來領導小輩的。
在多子女的家庭,長兄長姐的地位往往不容置疑。
而張學友家里的情況,尤其是在年后其父親的葬禮上,
張學友都是整場喪事的主要操辦者。
或許外界都會覺得,因為此時的張學友,有著巨大的身價光環,
父親死后他成為整個家庭的核心人物和領導,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點,也確實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則是在張學友大哥張學智的身上。
當年張學友父親喪禮上一個有趣的細節是,
張學友和張學智一同出現在現場后,
這兩位親兄弟竟然沒有半點互動,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
在不明就里的大眾眼里,這是非常令人詫異的。
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兩個兄弟在過去有恩怨過節。
而類似的情況,在國內幾千年的親情文化中也是屢見不鮮。
但是,親兄弟之間可以有過節的,可一旦家族內發生重大的事情,
基本上都是化解恩怨摒棄前嫌的平臺和機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